内容摘要:《上海民政事业改革与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要“建立本市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和服务体系……加强困境儿童基础信息收集梳理”,本研究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开展。在今年的7至9月间,研究人员在全市5个区内走访了57户有年龄在6-17岁的困境儿童并自愿接受调研的家庭。调研由访员入户进行,分别协助儿童及其照顾者填答问卷,合计超过400题,涵盖了儿童问题行为、社会适应、个体因素、家庭因素、社会支持等方面,并以半结构化的方式访谈照顾者,了解这些家庭的背景信息和儿童的成长历程。本研究合计回收55份问卷,并提取出50个有效样本。
运用统计分析,本研究首先考察困境儿童问题行为与社会适应的现状,其次探索背后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受访困境儿童中检出问题行为的共12人,检出率为24%,高于中国的常模,且主要呈现为内化性行为问题;同时,调查对象中肯定有抑郁症状的儿童为14人,占28%。这两项现状显示,困境儿童的心理健康亟待社会重视,并且需要相关社会工作者介入和干预。通过统计建模,研究发现,困境儿童问题行为检出与否受到家庭因素的显著影响,体现为与亲生父母共同生活的美好经历,成为儿童不发展出问题行为的保护性因素,而女性照顾者的过度保护和过分干涉,则成为儿童发展出问题行为的危险因素。另一方面,个体、家庭和社会支持因素对儿童的社会适应有不同方式的影响。就个体因素而言,认知能力会同时促进儿童积极心理适应和消极心理应激的发展,但人格稳定性则会增强正面而抑制负面的心理状态。而在家庭因素和社会支持方面,研究发现不同身份角色的照顾者所提供的社会支持之间具有可替代性,而社会支持度的总值,则对困境儿童积极心理适应的发展是最为重要的。